相信很多人,都有以下的煩惱。
明明大家都很努力,收入也不錯,但是到了年底,算一算,并沒有多少存款。
也有一些家庭,辛辛苦苦打拼,到頭來還是負債累累的樣子。
相對而言,那些收入不高的家庭,一不留神就致富了,房子有了,往后的安排也有了。
這是為什麼啊?
追根溯源,就是古人的一句話——「千里之堤,毀于蟻穴」。
很小的螞蟻,在堤壩上打開一個缺口,但是我們不能防微杜漸,堤壩就會崩潰。這樣的道理,很容易懂得。
從家庭財產管理來說,堵住細微的開銷,財富就能累積起來。
作家大衛·巴赫提出了一個「拿鐵效應」,其意思是說,兩個家人,每天喝兩杯拿鐵咖啡,三十年過后,會消耗72萬元。
這筆錢,可以在小城市買一套房一輛車了。甚至可以成為一件大事的投資。
說到這,你應該搞明白了,家庭富不起來,不是錢太少了,而是開銷太多了。
想要家庭富起來,就要學會花錢,控制小錢和習慣。
01
留住財富,重在「按需消費」。
當我們購物的時候,有一種錯覺:這樣東西,對我是有用的。
而事實上,東西買回來了,對「我」并沒有什麼用,送給別人,別人勉為其難地接受了,但仍舊沒有用。
從消費習慣來看,我們把上世紀七八十年代的父輩,和九零、零零后的兒孫輩進行對比。
父母這一輩的人,去山里干活,自己帶冷開水,有個隨身是水壺,能用幾代人。
護膚品,父母可能一輩子都沒有買過,就是冬天皮膚開裂了,也是買一些合適的藥物。
娛樂方面,父母有了一台電視機,就很滿足了。
家庭日常的柴米油鹽,也會節省,一包鹽,用完了,還用水泡一下,鹽水仍舊可以做菜。
兒孫這一輩的人,去單位上班,對食堂里的飯菜,挑三揀四,還常常去外面吃喝。
護膚品,有好幾個牌子的,并且一些護膚品用過之后,感覺不太好,就丟在一邊,不去管了,哪怕還有一大半。
娛樂方面,宵夜隨便吃,歌舞廳隨便去,手機定時更換,并且要貴的。家里也有電視機,但是一年到頭,打開的次數不高,只是裝飾品而已。
平時的生活開銷,就是喜歡什麼,買什麼。一些食材被浪費,也在所不惜。
或者我們這樣看:一些出生在上世紀七八十年代的人,隨著時間的推移,收入的增加,已經忘記了自己曾經的生活方式,進入了隨便花錢的生活模式。
走到街上,琳瑯滿目的櫥窗,在吸引你的目光,這就是無數的「拿鐵」在等你。
如果一家人,認真理清,什麼是必需品和非必需品,花錢的方式,就大不一樣了。
網上看過一條消息。
日本一位叫山田的男人,大學畢業后,在一家普通公司上班,收入也一般。當他45歲的時候,積累了9300萬日元(約合人民幣467萬元)的存款。
平時,男人很有花錢的規劃,除了房租、水電費、交通開支,把享受美食、應酬、娛樂等都省去了,每天吃一碗白米飯,一些咸菜,與此同時,他會利用存款利息。
他在使勁成為「經濟獨立提前退休」而努力的人群。
換一個角度看男人,他把多余的開銷省去了,二十多年積累,就是幾百萬。數字大得有些驚人。
除了一日三餐、穿暖和、有地方睡覺,其他的東西,可有可無,適時索取,這就是消費認知。
每次購物,問一問自己「真的需要嗎」,等你緩過神來,發現不太需要。這就是「花錢要慢」的智慧。
02
持續致富,重在「開源節流」。
當然,普通家庭,不可能和極度摳門的人對比,并且單純靠摳門,是難以致富的。
我們把財富比喻成流水,把家庭比喻成池塘。很快會發現,流入一直在流動,并且經過了家庭,若是家庭有一口大池塘,這就是存放財富的地方。
開源節流的智慧,延續到幾代人身上,就不愁不富。
和我同村的張老師,在上世紀八十年代初,供養了三個大學生。
張老師在學校,只是代課老師,收入很低。他的妻子沒有工作。
上課之余,張老師會回家種地,妻子也開墾了一片菜地。
等三個孩子稍微大一點,家里就養了三頭牛。牛可以直接賣掉,也可以在春天時,租給需要耕地的村民。
端午節、中秋節,很多外地人到村里收購粽葉,但是粽葉要到深山去采摘。
張老師帶著孩子,在靠近山邊的荒地,種植了粽葉樹。這樣一來,降低了采摘粽葉的難度,每個節日可以帶來比普通村民多三倍的收入。
在逼著孩子勞動的過程中,孩子知道了賺錢的難處,因此「舍不得花錢」的習慣,自然就養成了。
張老師還提出一個觀點:讓你上癮的消費,一定是別人的生意門路,也是你家變窮的開始。
看看我們周圍,有多少人,月收入兩三千,卻在月收入幾萬的網紅的直播間,反復消費。也沒有想一想,大家都買的,是不是自己需要的。
古語云:「道德傳家,十代以上,耕讀傳家次之,詩書傳家又次之。富貴傳家,不過三代。」
把舍去「一杯拿鐵」的習慣,留給下一代,這是好家風。也是優良德行和認知的延續。
好的父母,會讓孩子早點知道,賺錢的難處,節省的方法。
03
俗話說:「家和萬事興。」
一個家庭,需要和氣,但是這份和氣,不是單純地笑著面對彼此,而是齊心協力辦大事、省錢過日子。
在物質越來越豐富的今天,很多家庭,過上了「過于滿足」的日子。
等家庭收入減少,或者遇到急事了,才忽然想起沒有存款,心就涼了半截。
一杯拿鐵,絕大多數的家庭,都消費得起,但是無法長期消費。
千萬財產,也是一分一厘的累積,別知道太晚。
家庭要富起來,不能總是講大道理,還得堅持做小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