稻盛和夫和達利歐是很多人的精神導師,讀稻盛和夫的文字,有時候就是一種享受。
稻盛和夫先生的理念一句話總結:一切成功都是歸結于利他之心。
每個人都在經歷著上班和工作,固定的時間,重復的事情,期盼的似乎只是那微薄的薪資用于維系自己的生存狀態,也許是自己的眼界太狹隘,看到的眼前總讓人有些無力。
以前總會聽到一些類似的話語,先生存再談生活,只有經歷不想要的現實,才能看到想要的未來,到目前為止,我都認為這是大部分人的現狀。
當然,我也了解一部分人把工作當成興趣,他們在工作中找到了自己生而為人的價值,一旦讓他們停止工作,他們便會覺得自己像死去了一般,無聊、孤寂、落寞瞬間席卷而來。
我不會去評判那種狀態是好或者不好,每個人的節奏和心態都不一樣。
01
稻盛和夫在《心》中說:
「當心靈處于純粹狀態時,人就能觸及所謂的」宇宙真理。「
」只要將全副精力投入眼前的工作,在當下這個瞬間極度認真、極度專注,就是任何方法都無法取代的精神修行「。
他強調的不是眼前的工作,而是沒有雜念的專注狀態,似乎與米哈里.契克森米哈賴提出的心流理論很有相似性,這位心理學家在《心流:最優體驗心理學》中寫道:
「在心流中會把生活中所有不快樂的事忘得一干二凈。這是因為要想從活動中汲取樂趣,必須全心全意地專注于手頭的工作,所產生的重要副產品---心流狀態下的心靈完全沒有容納不相干資訊的余地。」
正是因為處于如此的專注狀態,才能到達至靜純粹的心境,不會有惡念、雜念,這正是很多冥想大師所追尋的空明狀態。
02
經典心理學書籍《少有人走的路:心智成熟的旅程》開篇第一句就是「人生苦難重重」。面對「人艱不拆」,我們是怨天尤人,還是勇于面對?稻盛和夫給出了明確的答案:
「不管遭遇怎樣的苦難,都要坦然接受自己的命運和境遇,在忍耐的同時,以積極樂觀的心態持續不斷地拼命努力。這樣的人才能不斷地開拓自己的人生」。
「不管眼前的狀況多麼嚴酷,既不能怨恨,也不能屈服,而是要一以貫之地積極應對,這才是實現幸福人生的秘訣」。
并以自己的親身經歷舉例:
「在我對自己的境遇充滿牢騷、抱怨的時候,沒有一件事情的進展是順利的。但是,從我開始坦然接受命運,下定決心全身心投入工作的那一瞬間,人生就從逆風變成了順風」。
作為「打工人」,我們會發出人生不易的感慨,面對「內卷」現實,我們也會無可奈何地悲嘆。可是,感慨、悲嘆、自怨自憐,都無濟于事。
我們首先需要的是在內心接受現實、接納自己,以積極樂觀的心態去面對一切,揚長避短,然后努力拼搏,用行動去改善現實,「進一寸有一寸的歡喜」。
楊絳先生在《我們仨》中寫道「我們稍有一點快樂,也會變得非常快樂」(而事實是他們過著非常艱苦的生活)。
命運有時會和我們開玩笑,生活有時也會欺騙你,面對苦難重重的人生,有時候我們真的需要一點「一蓑煙雨任平生」的灑脫。
03
有個定律叫:「磨菇定律」,是指初入世者常常會被置于陰暗的角落,不受重視或打雜跑腿,就像蘑菇培育一樣還要被澆上大糞,接受各種無端的批評、指責、代人受過,得不到必要的指導和提攜,處于自生自滅過程中。
蘑菇生長必須經歷這樣一個過程,人的成長也肯定會經歷這樣一個過程。這就是蘑菇定律,或叫萌發定律。
相信很大多數人都經歷過蘑菇階段。在那段時間里,我們的心里總是承受著巨大的打壓,憋屈,委屈,難過,有的人想過辭職、跳槽,有的人想咬咬牙一定要升到高管的位置。所以,不一樣的想法最終導致了不一樣的人生。
04
對于一個不能賺錢的人,不管你是男人還是女人,尊嚴和面子分分鐘都很容易失去。
能成大事的人,曾經都很受氣,都能忍辱負重。
動不動就發火走人的愣頭青注定一生失敗。容易被情緒左右的人成不了事,成大事的人都是那些鐵金剛,什麼都不在乎。
沒有人會喜歡脾氣大的人,脾氣大的人一般都是因為腦子不好使,才動用情緒。
為什麼有的人,你看他也不努力,學歷也沒你高,能力也沒你強,但是他為什麼比你成功,比你過得幸福?因為他能知人心,能得人心。
如果你想成為人生贏家,最重要的是學會領導別人,影響別人,讓別人擁護自己,為自己做事,你幫助大家,大家幫助你。
05
我們在日常工作中,總會碰到一些人,說別人的是非,說別人的缺點。我不知道當大家遇到這樣的人,碰到這些事情的時候,你們是怎麼看的,怎麼想的。
作為一個人,不要總是把心放在別人身上,盯著別人的缺點不放,說別人的是非。
如果別人令你那麼厭惡,那麼你就要看自己身上有沒有相同的缺點,也會讓別人那麼厭惡我們一樣。
其實每一個人都是彼此的鏡子。你看到別人的缺點的同時,應該捫心自問:我有沒有這樣的缺點?
如果你光會看別人,不會看自己的話,你的心就落在別人的身上了,那麼你就會接二連三地煩惱,既看不起這個,又看不起那個;抱怨這個,又抱怨那個。
其實每一個來到我們面前的人都是一種考驗,都是來提醒我們,幫助我們了解自己的。
人是需要背景來襯托自己的優點和缺點的,每一個人都是互相襯托,互相促進成長,互相幫助了解自我。
06
劍橋大學的教授詹姆斯蘇茲曼曾說:
「很多人從事的工作其實沒有什麼意義,但是他們卻在自己的工作中找到了滿足感,或者至少享受到了這份工作,給自己的生活帶來的陪伴感和結構感,使自己的生活不至于孤獨、凌亂,這是毫無疑問的。
問題是,世界上絕大多數的工作者,并沒有從他們的工作中得到很大的滿足感。」迫于現實壓力干自己不喜歡的工作,那是非常平常的現象。所謂的做不喜歡的工作的體驗,也許就是不開心,沒有歸屬感和得不到心理上的滿足。
但是工作的好壞,取決于很多因素,你自身的能力,你的運氣,還有機遇,家庭背景,學識資歷等等,即便有了所有這些因素,仍舊有很多的工作,你即便喜歡仍舊無法勝任。
即便是你最后從事了你自己喜歡的工作,但是如果不是喜歡到了一定的程度,當你把這份喜歡轉化為不得不養家糊口的壓力時,原先的那種喜歡也已經不復存在。
一段時間以后,你就又會出現了懈怠、厭煩的情緒,出現工作上的瓶頸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