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有的社交關系,其實都建立在「利益和價值交換」的基礎上。
沒有永恒的朋友,但卻有永恒的利益;如果你跟對方相識多年,依舊沒能維持下去關系;最本質的原因,其實就是無法給對方提供足夠多的價值。
在人際交往中,想讓你越來越受歡迎,要明白幾個原則。
如何讓一個人對你產生好感,愿意接近你,幫助你?
答案是:贊美。
如何贊美?
比如說:
你雖然不認識對方,但你們卻有共同的好友;在共同好友的面前,使勁夸對方。這就是「在背后贊美」。
在背后贊美,是建立好感的第一步;倘若他愿意幫你,那麼在你們見面溝通時,就會少走許多彎路。
如果你們剛認識,剛見面,你就當面使勁夸他;這會給對方一種,你在奉承他的感覺。
送禮有用嗎?
如果你們并不認識,初次見面就送禮找他幫忙,他也未必會收,未必會幫;所以,背后贊美,是降低他的防備心,讓他先入為主地對你感興趣。
比如說:
你借朋友的車開。
他加滿油,刷好車給你;你開了幾天,把油開光了,車也臟得不行;你就這樣把車還回去了,沒有任何表示。
你說,這樣合適嗎?
即使對方嘴上說:「沒關系」。
但你下一次想要找他幫你,他就一定會找借口拒絕你。
因為只需要一次,他就認清了你這個人,是不是這樣?
反過來講:
如果你借車之后,給對方刷干凈,加滿油;臨走了,車里還給他準備了一箱水幾包煙。
這種方式,更容易讓人對你產生好感。
無論是借車還是借錢,都是如此。
別人愿意借錢給你,說明你可靠,說明信任你;還錢的時候,就要有時間觀念;即使對方不要,也應該給他相應的報酬和感謝。
他不要你的利息,那就請他吃頓飯,給他買一份小禮物。
再好的關系,人情也有用完的時候;在人情中,帶著一些利益,才能讓關系更長久。
舉個例子:
親戚家的孩子考大學。
成績出來了,他來找你取經,讓你幫忙分析該報什麼學校;這個時候,你只能給他建議,幫他理清楚思路。
千萬不要幫他做決定。
如果決定做錯了,他一定會埋怨你;如果決定做對了,他還未必會感謝你。
這就是社交中的分寸感。
就像朋友的婚姻出現了問題,你就算跟他關系很好,你也是「外人」;永遠不要在對方面前,說他伴侶的壞話;到時候他們夫妻倆和好了,你就會落得「里外不是人」的尷尬處境。
你知道在社交中,什麼樣的人最受歡迎嗎?
「共情心強的人」。
他心情不好,來找你傾訴;這個時候,正確的做法是:傾聽,表示理解,提供情緒支撐,給出建議。
錯誤的做法是:安慰,講道理,勸他大度。
大道理每個人都懂,他之所以找你傾訴,是希望能得到你的認同或情緒慰藉。
能夠共情的人,都不簡單;能做到換位思考的人,在哪兒都很受歡迎。
他喜歡吃西瓜,你卻給他買了一箱蘋果;這就不利于你們的關系推動。
他喜歡釣魚,那你就送他一套魚竿;他喜歡看書,那你就跟他聊書籍;他喜歡打游戲,那你就跟他討論游戲。
任何關系,拉近彼此好感的,往往是建立共同話題。
投其所好的人,能帶給對方一種「知己」的錯覺;話不投機的人,聊再多也只是尬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