穿衣打扮,是每天都需要做的事情。
從生活現實來了,一個人如何穿著,就如何過日子,生活在什麼檔位。
如果自己穿暖了,還惦記著別人穿暖了沒有,這是很高尚的行為。
在上世紀六七十年代,很多農村的人,都體驗過缺衣少食的滋味,甚至一家人,只有一件新衣服,誰去參加重要活動,誰就穿上。
充分利用舊衣服,新三年舊三年、縫縫補補又三年的習慣,讓我們回味。
一晃,我們進入了新時代,多數的人不為穿衣服發愁了,賺錢也容易多了。與此同時,有衣服要送給別人,也成為了常事。
可是你經常把舊衣服送人之后,會發現人際關系并不會因此改變,好事并沒有做好,甚至是適得其反的。
01
第一個真相:你給別人的「好」,別人多半不會領情。
按照常理,把多余的東西送人,體現了物盡其用,也傳遞了感情。
尤其是孩子的衣服,送來送去,變成了很多人的習慣。
育兒專家張思萊說過:「別的孩子穿過的舊衣服,更柔軟、更舒適,經過多次洗滌消除了上面的甲醛、鉛等安全隱患,更適合寶寶嬌嫩的皮膚。」
但是孩子到了一定的年齡,會不太樂意穿舊衣服,他有自己的認知。
更現實的是,父母們覺得,穿舊衣服的孩子,會變得很自卑,沒有出息,甚至低人一等,影響一輩子。
有人為父母的想法,找到了依據。那就是心理學家阿德勒說的一個觀念,人是有追求卓越的需求的,若是無法滿足這樣的需求,就會很自卑。
追求卓越,是一個人骨子里的理想,而不是表面上的「突出自己」。可是家長們不會深入理解,只是讓自己的孩子,有「面子」。
總有一些父母,拿到了你送來的舊衣服,不會給孩子穿,只是礙于面子,接納了而已。說不定,過幾天就丟到垃圾桶里去了。
作為大人,就更加難以接受舊衣服了。認為自己總是穿舊衣服,就是窮困潦倒的體現,是沒有骨氣的狀態。
你總是一廂情愿對別人好,但是別人不領情,到底是寒了自己的心。
02
第二個真相:真正需要舊衣服的人,多半不是你的親戚朋友。
細心的你會發現一個匪夷所思的問題——你認識的熟人,都不要舊衣服,而真正要舊衣服的人,和你距離遙遠。
在「齊魯壹點」平台上,有一則消息。
一個去非洲剛果金打工的楊先生,發現一件印有「普寧」字樣的校服。
經過打聽,校服是以舊衣服打折模式,送到非洲的,還得賣一百多元。
也有網友發現,成都某學校的校服,也漂洋過海,到了非洲。
很明顯,窮困的非洲人,買不起新衣服,甚至連舊衣服都買不起。但是他們沒有人贈送舊衣服。
了解張桂梅的人,就會發現,她下鄉的時候,常常把自己的衣服送給窮困的學生,時不時掏錢給買不起鞋子的家長。
這些學生家長,和張桂梅非親非故,但是他們真正需要得到幫助。因此,這樣的送舊衣服的模式,得到了大家的點贊。
既然我們的舊衣服,身邊的親戚朋友不要,就可以去送給真正的窮人,哪怕他不認識你,也沒有關系,你的愛心,會讓自己變得溫暖,也溫暖了別人。
03
第三個真相:你總是有舊衣服送人,其實是你養成了「買買買」的陋習。
為什麼你總是有舊衣服送人?不一定是你的家庭很富有,而是你習慣了購買,并且買來的一些衣服,不合身,或者款式、顏色不是你喜歡的。
也有可能,你喜新厭舊,在生活的思想觀念、方式上有問題。
「烏鴉定律」告訴我們,一只烏鴉,不改變自己的本性,到任何地方都呱呱呱亂叫,是不會受歡迎的。
人也一樣,不改變自己的習慣,僅僅是靠送舊衣服來實現衣服的高效利用,是令人討厭的,也不符合生活法則。
平時節儉的人,對衣服很珍惜,也不亂買衣服。那麼他擁有的衣服數量會銳減,送衣服給別人的可能性就小了。
若是真的人挨餓受凍,那麼你可以買一件新衣服給他,表達真情。
04
從今往后,學會精準施舍,應成為你的自律。
看清楚了送舊衣服的真相,我們要如何改變自己,才能把善良體現出來呢?
作家席勒說過:「即使品德穿著襤褸的衣裳,也應該受到尊敬。」
不管身邊的人,有沒有衣服穿,穿什麼衣服,你得尊重他,然后過問他是否需要衣服。
在對方需要的時候,把舊衣服送過去,就起到了雪中送炭的作用。強加于人的方式,永遠不可取。
平時,省去了購買欲,你的錢包會鼓起來。你用原本買衣服的錢,給生活不太富有的人買了學習用品,或者捐款了,那麼你的施舍就更受歡迎了。
冬天來了,遇到出門忘記帶厚衣服的人,你送給他舊衣服,這也是雪中送炭。也許,過一段時間,對方會把衣服還回來,但是人情是留住了。
生活物質,我們盡可能「按需分配」;人情交往,我們盡量「按需贈送」,這是善良的至高境界。
05
看過一個寓言故事。
一個馬夫,把家里的喂馬的大麥賣掉,但是每天給馬打扮一番,把鬃毛都會梳理整齊。
有一天,馬開口說話:「如果你真心想要我長得美,就不要再賣掉喂我的大麥了。」
這就是說,關愛別人,要注重「里子」,別做表面功夫,別熱愛「面子」。
與其隨便做「老好人」,不如收起自己的善良,減少不必要的麻煩。
總而言之,善良用到關鍵處,四兩撥千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