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提出過一個觀點:人生的難度,只會隨著年歲的增長而不斷上升。
年輕的時候,沒有家庭,孑然一身,身強體壯,哪怕遇到的問題再多,也能扛過去。中年,雖然說上有老,下有小,但身體健康,還能賺錢,問題不大。
而到了老年,不僅精力衰退,賺錢也艱難,越活越弱勢,越活越卑微,抵御風險的能力比較弱。人老了,終究活得很艱難。
對于老年人來說,究竟可以依靠誰呢?有的人認為,養兒防老,要依靠子女。有的人認為,年少夫妻老來伴,要依靠老伴。
可實際上,久病床前無孝子,久貧家中無賢妻。生病了,臥病在床了,那孩子就會拋棄你。沒有錢了,或許另一半也會離你而去。
退休后,還得靠自己。這些事兒,別跟子女、老伴說太多,爛心底就好。
一、有多少存款資產,別讓身邊人知道。
廣東這邊有句老話:「親生子不如近身錢。」
親生的子女,還不如兜里面的錢財。子女和老伴,有可能會背叛你,但你兜里面的錢財絕對不會背叛你,只會對你忠心耿耿。
很多老人的觀念都比較傳統,認為退休后,錢財就要交給子女了。以至于,這些缺錢的老人,都被子女拋棄了,落得既沒有錢,也無人相伴的下場。
為什麼沒有錢的老人,都會被身邊人拋棄呢?
《都挺好》中有一句話,道出了真相:「那她圖你什麼呀?圖你歲數大,圖你不洗澡,圖的就是兩年以后你人沒了,房子歸她!」
你有錢,那你就有了跟子女討價還價的底氣。反之,你沒有錢,那你將一無所有。一旦孩子和身邊人對你不好,那你將毫無反抗的余地,嚴重點的,還會成為孤寡老人。
二、以前做過的事,最好不要說太多。
人們常說,好漢不提當年勇。其實,當年丑也不該提。好也罷,丑也罷,只要過去了,那就算了,提及太多也不是好事。
這些當年的往事,不僅不能跟外人提及,也不能跟身邊的親人提及。如果你說的往事,勾引起以往的仇恨,那吃虧的還是你。
有的老人當年做過一些對家人不好的事兒,可家人原諒了他,就當這件事翻篇了。不提及,對大家都有好處。
突然有一天,你一時糊涂,重提當年的往事,那家人很有可能對你「翻舊賬」,家庭大戰將不可避免。
聰明人,不會亂說話,也不會亂說涉及過往的敏感事宜。所謂「是非只為多開口」就是這個道理。
在平常的生活當中,不該說的話,不能說。讓人怨恨的話,盡量不說。唯有如此,晚景才不會血雨腥風,家庭才不會成為修羅場。
三、喜歡誰,不喜歡誰,盡量別說出來。
自古以來,維系家庭關系最好的做法,就是「一碗水端平」。
你喜歡哪個子女,不要講出來,也不要讓身邊人知道。你討厭某個家人,自己心知肚明就行了,明說了,那別人就會跟你反目成仇。
當然,絕大多數的老人都不明白這個道理,認為我是家中的長輩,我說什麼,就是什麼,子女敢反抗,就是他們不孝順。
這種觀念,在以往,那是行得通的。而在今時今日,那是行不通的。原因很簡單,現代的子女已經不在乎所謂的關系和感情了,父母也無法道德綁架他們。
真正聰明的老人,一不說喜歡哪個孩子,不喜歡哪個孩子,二不說自己跟誰有「愛恨情仇」,三不說跟誰有矛盾和沖突。
唯有做到這三點,才能不被人抓住把柄。家庭,需要的是和諧,而不是矛盾和沖突。有些事兒,能避免就避免,搞來搞去,受傷的還是我們自己。
四、多管閑事的話,能不講,就不要講。
《增廣賢文》有言:「兒孫自有兒孫福,莫為兒孫作馬牛。」
兒孫后代自有他們的福氣,我們又何必管太多呢?管太多的結果,不是被人喜歡,而是被人厭惡。因為沒有誰希望被人管閑事。
可以這麼理解,別人有自己的人生選擇,我們有自己的人生追求,那互相尊重就好,總是相互干涉,相互強迫,那雙方都不會好過。
為什麼人們常說「人與人之間有代溝」?這代溝,不在于老一輩和年輕一輩的觀念存在差別,而在于老一輩總喜歡管年輕一輩的閑事。
特別是在今時今日,年輕一代都向往自由、自己選擇的生活,而不會完全聽從長輩的話。既然如此,老人能不管,就不要管,避免引起關系的變質。
不是所有的付出,都能換來收獲。有些真心付出,不過是做「無用功」罷了,那選擇不管閑事,做好自己的本分,就足夠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