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之路,它時而崎嶇,時而平坦。作為子女,渴望在成年之后,能一飛沖天,成為父母的驕傲,成為家族的榮耀。
只是,一些子女奮斗半生,依然過得不開心,內心深處有著未結痂的痛。
家,是子女的退路;父母,是子女的盔甲。
心理學上,說:「一個人與這個社會的關系,就是他與父母之間的關系。」
子女過得是否開心,是否幸福,其實很大一部分的來源,是來自于家庭,以及父母身上。于子女而言,獲得父母的認可、理解和支持,是一生都在追求的宿命。
子女最大的悲哀,不是沒車沒房,是父母愛隨口說兩句話,不信你看。
生活中有一類這樣的父母,對自己的子女嚴加管教。
不容許子女犯錯,不容許子女不按照父母的安排行事。子女做得不好時,嚴厲地批評,希望他能在下一次,更努力。子女做得好時,也是隨口就貶低子女,唯恐他會有分毫的驕傲。
其實,父母長期貶低子女,只會導致子女越來越容易質疑自己。
之前看到這樣一篇報道,說的是:
一位單親的母親,覺得自己虧欠了女兒,所以將全部的注意力都放在了她身上。希望能將她培養成才,希望她能有所出息。
對待她,自然是嚴加管教。稍有不如意,就是一陣打罵。
有一次,她女兒考了班上第三名,全校前二十名,滿懷心儀地告訴她母親。可是,等來的卻是媽媽說的一句話:「才考了第三名而已,怎麼那麼粗心,語文丟了一分……」
她無比的沮喪,回去的路上一言不發。半夜母親起床的時候,發現孩子不見了。
她滿世界地找孩子,後來在孩子父親的墳前找到了她,女兒說:「我好想爸爸,我想要他抱抱我。只有爸爸在的時候,他才會夸我,表揚我,我好想他……」
生活中也是這樣,一些子女成年了,無論自己在工作上多麼優秀,無論他多麼努力,始終無法得到父母的認可。
仿佛,在父母的眼里,他做什麼事都做不好,仿佛一文不值。
其實,大部分愛貶低子女的父母,都在使用「激將法」,以為只要打擊子女幾句,他們會更有斗志。實際上,打擊多了,子女的心理防線也就垮掉了。
子女會經常感覺,自己不夠好,是不被父母愛,是被拋棄的人。即便進入了社會,他也沒有勇氣和底氣,勇敢地表現自己,在別人面前過分卑微,無法與別人建立良好的關系。
子女的內心是否充盈,是否溫暖,取決于家里是否溫暖。
愛抱怨的父母,內心是不強大的。遇到事,習慣將原因歸結到別人的身上,或者歸咎到外界的事上,從不自身反省。
不會積極去解決問題,也不會努力去改變現狀。
停留在原地,等待別人的救贖。做事時,若是自己犯錯了,會推卸責任。當子女遇到愛抱怨的父母,他們會感覺到自己的能量被快速消耗。
也許,偶爾聽到父母的抱怨,子女會心疼,會想盡一切的辦法,和父母一起去解決問題。可是,次數多了,子女就會發現,父母的抱怨聲成了一種「綁架」。
父母遇到問題,不自己解決問題,將所有的希望都寄托在子女身上。不管子女的工作有多忙,不管他是不是能抽身,不管他是不是身體不適,總之,就是一定要幫他們去解決問題。
若是子女不解決問題,父母就會將抱怨的點轉移到子女不孝這個話題上,用抱怨的語言攻擊自己的子女。
愛抱怨的父母,會不斷消耗子女的能量,讓子女產生深深的無力感。
人生這輩子,無論是父母還是子女,都是獨立的個體,都需要學會經營好自己。
保持自我獨立,互相幫助,互相支持,互相理解。如此,才能不斷成就彼此,建立更融洽的家庭關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