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是子女的退路。無論走到哪里,有家可回,就是一種底氣,更是一種幸福。
但是,有的子女,從他懂事開始,就想離父母遠一點。在他參加工作后,能少與父母聯系,就少聯系。
家,于他而言,是一座牢籠,是他最不想回到的地方。
子女若是不想回家,必然是因為家讓他感覺到痛苦。而家里痛苦的來源,一般來自于父母。
一個家里,最大的痛苦并非沒錢,是父母有這兩種偏好,不信你看。
父母對情緒的控制力,決定了家庭的氛圍。
越是情緒好的父母,不管遇到什麼事,都能穩定自己的心態,靜下心來解決問題。能自己解決問題的時候,就絕不會給兒女添麻煩。
情緒反復無常的父母,自身內心不強大,遇到事就想著依賴子女。芝麻大小的事,他都要鬧個天翻地覆,直到兒女幫他解決問題,他才善罷甘休。
看過這樣一則視訊,說的是:
有一個母親,她養大了四個兒女。原本以為,兒女大了,她的日子就好過了。
兒女參加工作后,她隔三差五就會鬧。在大兒子家時,她就給二女兒打電話說,大兒媳家的伙食不好,不被他們善待,命太苦了……
在小兒子家的時候,就給大女兒打電話說,小兒子脾氣大,言語里嫌棄了她……
就這樣,四個兒女都很不喜歡回家,也不喜歡接到母親的電話。因為,母親每次給他們打電話,都是因為一點小事,在電話里「一哭二鬧三上吊」。
父母情緒為什麼反復無常,其本質上,其實是在「索取」。向子女索取關心,索取陪伴,索取理解,索取幫助等等。
通過發泄負面情緒的方式,將事情不斷「鬧大」,以此「威脅」子女,不幫他們解決問題,他就活不下去了一樣。
這種方法雖然湊效,但是父母使用的次數越多,子女就越不想回家,越是從心底排斥自己的父母。
根據一項關于家庭關系的調查數據顯示:「約50%的子女表示,如果家里的氛圍不好,他們會選擇減少與父母的聯系。這表明家庭氛圍對子女的關系和親密感有重要影響。」
情緒不穩定的父母,內心不成熟。活在情緒之中,會加重子女的負擔,讓子女喘不過氣來。
有位讀者說,他的母親,就屬于那種適合活在「后宮劇」里的人。
與她隨口說的一句話,她總是悶聲思量半天,曲解別人的意思。
有一次,讀者對母親說了一句:「媽,你今天穿的這件衣服舊了,扔了吧,我給你買兩件新的。」
原本,他是想表達對母親的孝順,想帶母親去買兩件衣服。可是,夜起時,聽到母親在房間里哭哭啼啼。
父親問她,哭什麼?她泣不成聲地說:「我兒子大了,就開始嫌棄我了,你知道嗎?他嫌我穿得丑,真是兒大不由娘啊……」
讀者說,和他的母親在一起,他說話、做事都得小心翼翼。在家里待三天,都會覺得無比的累人。
所以,他幾乎是一年四季,都不想回家。
有一種病,叫想得太多。習慣從別人說過的話,做過的事,揣測別人的心思。
喜歡曲解兒女意圖的父母,即便兒女真心實意對他,他也能從中覺得兒女揣著不好的心思,在質疑他、針對他,或者嫌棄他。
如此,兒女和父母之間的距離,也會越來越遠。因為,兒女不管做什麼事,在父母那,幾乎都是一種「不懷好意」。
父母想得太多,兒女在家里就會很累。這樣,家里的氛圍就會變得不好,家也會變得沒有凝聚力。
在一個家里,父母與兒女之間,要學會互相理解。別總是站在自己的立場上,去傷害家里人。
要知道,只有家里人,是真正關心你,愛你的人。
別仗著親情,肆無忌憚地消耗親情。否則,家也會變成一座空殼,變得沒有存在的意義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