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孝經》中寫道:
「家有一老,猶有一寶。」
一個老人在家中擁有不可估量的重要作用,畢竟自己走過人生風風雨雨,自身的經驗與閱歷都要勝過其他人。
當家庭遇到一些問題時,老人不僅可以起到主心骨的作用,還可以根據自身的經驗真正幫助家庭渡過難關,走向興旺。
但是,「河有兩岸,事有兩面」。
真正可以在家庭中起到力挽狂瀾作用的老人,必定是品德、能力過人,能夠明辨是非、看清方向,贏得眾人的愛戴。
如果家中的老人越活越糊涂,一直都是是非不分、埋怨不斷,非但不會給這個家庭帶來福氣,反而更容易讓一個家庭雞飛狗跳,過不上幸福美滿的日子。
請注意,一個家庭最大的悲哀,不是沒錢,而是老人張口閉口說這兩句話。
奶奶今年快近90歲的高齡了,子女孝順、家庭和睦,按說自己好好安度晚年,就是最幸福的一件事。
可是,她偏偏喜歡指責與埋怨子女,不管是住在誰的家里,不管兒女對她有多好,嘴上永遠改不了的就是指責與埋怨。
媽媽為了照顧好她,一天給她做六頓飯,然后親自端到身邊,即使這樣她也不滿意,張口就是做得飯都不是自己喜歡的,自己天天喜歡吃飯店的口味。
如果不答應,就指責別人說他「不孝順」,然后見誰都訴苦,說自己命太苦,沒有一個孝順的孩子為自己好。
哪怕換到叔叔家居住,也會經常看什麼都不順眼,總是指責對自己不好,在埋怨之中讓爭執不斷。
不管對她有多好,換來的只有指責與埋怨,從來沒有半點感恩,由此導致彼此關系越來越不好。
有句話說:
「良言一句三冬暖,惡語傷人六月寒。」
當一個人老了之后,面對兒女的關心總是用指責與埋怨的態度對待,只會讓他們心寒,讓彼此內心的距離越來越遠,終究成為最熟悉的陌生人。
當自己總是看不慣子女的種種行為,習慣了以自我為中心的處理方式時,只會讓家庭變得越來越不和睦,讓一家人越來越疏遠。
心理學上有一個觀點:
「當你總是對外傾訴自己的悲慘遭遇時,并不會讓你從中解脫,而是一次次接受錯誤的懲罰。」
仔細一想,確實如此。
魯迅筆下的祥林嫂起初向人傾訴自己死去孩子的遭遇,有很多人給予了同情,但是當她把這件事當作自己的生活習慣時,慢慢就產生了不一樣的變化。
當她對別人說一次自己的遭遇時,曾經的痛苦就會加深一層,讓自己在悲慘的過往中越陷越深,難以自拔,最終成為一個悲慘的人,根本沒有能力過好自己的一生。
同時,每個人經常聽到她悲慘的傾訴,就會被負能量一次次感染,讓自己也變得惶恐與沒有安全感,繼而產生排斥的心理。
在一個家庭中,同樣也是如此。
當一個人老了依舊張口閉口總是傾訴自己的悲苦遭遇,比如訴說自己丈夫、婆婆以及其他人對自己的種種不好,只會讓這些過往的痛苦在自己的身上再次加劇。
不管他當下擁有多麼幸福的生活,也絲毫沒有任何感知,只會讓自己陷入到別人帶給自己的痛苦中,難以自拔。
在這樣老人的影響之下,整個家庭的氛圍也是變得尷尬與無奈,人與人之間必定會少了更多的溫暖,多了一些仇恨與計較。
如果生活在這樣環境中的小孩,注定長大之后也會受此影響,讓自己成為一個不敢輕易相信別人的人,也會只看到別人的不足,難以用積極的心態面對人生的挫折。
既然是往事,過去就過去吧,沒必要反復說來說去。
說多了,會讓自己在痛苦的路上越走越遠,根本沒有能力重新擁有幸福。
更重要的是,一個家庭中充滿了悲苦與無奈,只會讓每個人感受不到幸福,繼而開始影響自己與家人的關系,導致整個家庭走向沒落。
現實中,那些真正為自己、為家庭負責的老人,絕對不會用負面情緒一次次影響著自己與家庭,而是會通過積極的心態看待彼此的關系,用溫暖和順的言語在乎著彼此的關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