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代的阮閱曾經寫下「急流勇退莫予武,旁觀誰為君王留」,誠然在中國古代有多少叱咤風云的名臣良將:沒有死在險惡的戰場之上,沒有死于敵人的手中,百戰得生最后卻死在的皇帝的屠刀之下。
生活在春秋戰國時期的范蠡曾經扶國家與危難之中,將險些滅亡的國家變成當時最強大的諸侯之一。
看穿人性,讀懂君王,狡兔死,走狗烹的事跡爛熟于心,功成名就之后,果斷急流勇退,大有事了拂衣去 深藏功與名的慷慨,這一切的背后都在于范蠡讀懂了人性。
范蠡出生于楚國的宛地,之后攜帶宛地令文種入越投靠越王勾踐。越王勾踐戰敗后,重用范蠡、文種為左膀右臂,輔佐自己治理越國。
積貧積弱的越國和吳國原本差距巨大,經過十年生聚、十年備戰,在此消彼長之下,范蠡做好了萬全的準備后,向吳國發動滅國一戰,一雪前恥,復興越國,越王勾踐甚至還一度成為當時的霸主,范蠡是當之無愧的第一人。從這里可以看出范蠡的確是有著不俗的能力,是一位不可多得的人才。
之后的范蠡并沒有棧戀權勢,而是選擇放棄到手的榮華富貴,攜西施退隱山林。范蠡先是隱居在西湖邊上,三次搬遷,之后前往齊國經營商業,憑借自身的才能很快的積累了巨大的財富,千金散盡之后的范蠡,選擇前往了一個四戰之地——定陶隱居,自稱陶朱公,再次獲得了巨大的成功,甚至成為了當時天下商人的典范。
這一時期的范蠡再次用事實證明他過人的能力,但是范蠡能夠壽終正寢更主要的原因,在于洞悉人性,才讓他躲過一次次的禍端,成大事者從分析人性開始。
從人性的弱點看到反敗為勝的希望。公元前493年,吳越兩個之間的百年戰爭似乎要分出勝負,實力稍強的越國磨刀霍霍,準備先發制人,一舉滅亡吳國。范蠡勸阻勾踐等待時機,否則容易失敗。
果不其然,一意孤行的越王勾踐遭受了前所未有的慘敗,僅僅剩下五千殘兵敗將被圍困于會稽山上,不得已問計重用范蠡。在這樣的情況之下,范蠡或許知道越王伐吳不可避免,失敗也難以逃避,使用欲擒故縱的方法讓自己進入越王勾踐的視野,好施展心中早有定計的復興之策,一展才華。
范蠡在得到勾踐的重用后,充分剖析人性,利用吳王夫差年少得志容易驕傲的特點,故意讓勾踐卑辭厚禮以遺之,謙卑的對待吳王夫差,甚至還讓越王勾踐和他的妻子一起前往吳國為奴,來打消夫差心中的顧慮。
試想一下,作為勝利者,失敗者在你面前卑躬屈膝,盡力的討好自己,心中難免會才有惻隱之心。同樣的,在競爭異常激烈的當代社會,面對一時成敗,不要灰心喪氣,時刻保持警惕謙虛,卷土重來未嘗可知。
識人性之惡,方保全自身。在越國復興之路上,范蠡算得上是第一功臣,沒有范蠡越王勾踐的人生很可能就終止在會稽山下。
在越王勾踐拿下吳國之后,范蠡當面向越王勾踐請求兌實踐當年在會稽上下殺他的言行,越王勾踐自然不會殺他,范蠡乘機逃脫越國,隱居他處。
范蠡再一次以以退為進的手段,為自己出逃越國贏得了寶貴的時間。范蠡為何會在功成名就之后選擇了急流勇退呢?
原因在于他看清了越王勾踐的真面目。
越王勾踐,臥薪嘗膽,隱忍數十年,對于吳國夫差卑躬屈膝,對自己尚且如此狠,對待他人必定不會心慈手軟。范蠡就曾經勸告文種不要貪戀權勢稱:「飛鳥盡,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越王可共患難不能共富貴「。
事實再一次證明范蠡對人性準確的把我,不久之后,文種就被勾踐隨意的找借口誅殺,人性之惡再一次體現出來。
范蠡的事跡告訴我們,防人之心不可無,在利益面前,沒有絕對可靠的朋友,想要在復雜的社會當中活的逍遙自在,就必須時刻保持清醒,認清楚自己所處的位置,選擇去留需果斷。
看人之前世今生,擇人而用。范蠡急流勇退之后,還在商業領域創造了一個傳奇。范蠡隱居后,來到了齊國東海之畔,通過自己的努力奮斗之后,不幾年就積攢了不菲的身家。
而范蠡依舊是通過人性的弱點來經商致富的,利用百姓逐利的特點,通過薄利多銷的手段,迅速積攢財富。當時的齊國國君聽說此事后,聘請范蠡為相,范蠡拒絕。
范蠡此舉的背后在我看來是因為為他深知自己一個毫無根基的人驟然登位高處,必然會遭受朝廷眾人的打擊,最后落得身死族滅的下場,正因為
看清了人性,范蠡散盡家財,迅速離開了齊國,前往他處。范蠡定居與陶,憑借過人的才能成為了天下數一數二的富豪,天有不測風云,自己的二兒子在楚國被捕,大兒子去營救后,范蠡已經在家為二兒子準備好喪事,無他,人性而。
大兒子跟隨自己創業,深知金錢來之不易,必然不肯花費重金營救,最終的結果只能是二兒子命喪楚國,果不其然,范蠡再一次預言準確。
用人不疑,疑人不用關鍵在于識人,我們的一生會遇見無數人,如何將合適的人放在合適的地方、選擇合適的人成為自己的助手是一門學問,是一門我們需要終生學習的學問。
范蠡從政翻云覆雨,救越國與危難之中,到經商日進斗金,轉眼富可敵國,波瀾壯闊的一生,是對人性準確把握的一生。
聰明人邏輯的起點,在于洞悉人性,范蠡的智慧并沒有因為時代的變遷而過氣,恰恰相反,在日益復雜的社會當中,對把握人性是不可或缺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