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家王小波說:「人到了中年以后,會發現世界上除了家人已經一無所有了。」
誠然,人到中年,誰不想有一個像樣的家庭,托舉自己的未來。反過來,自己所有的努力,也是為了養家糊口,讓家庭富起來,孩子不被人瞧不起,父母過得安寧。
并不是所有的人,都能心想事成,就算再努力,也沒有無濟于事。
一旦遇到以下兩種親人,你的悲哀就開始了。
01
窮在鬧市無人問:當你窮困時,舉目無親。
北宋的蘇軾、蘇轍是兩兄弟,他們一起入朝為官,一起讀書。
王安石變法期間,蘇軾對變法表示不滿,因此寫了一些詩詞,露出了諷刺的意思。
有人研究了蘇軾的詩詞,找到了諷刺朝廷的句子,導致蘇軾陷入了烏台詩案。
蘇轍在商丘,聽說蘇軾犯錯了,火急火燎地趕到京城,到處求人幫忙。
在生命無望的情況下,蘇軾寫了兩句詩,算是交代后事:「是處青山可埋骨,他年夜雨獨傷神。與君世世為兄弟,更結來生未了因。」
蘇轍看到詩句,不顧一切地上書,對宋神宗說:「我愿意舍去所有的官職,只要留下蘇軾的生命就行。」
果然,蘇軾的命保住了,被貶黃州;蘇轍的官位沒有了,被派到江西做一個小吏。
人生沉沉浮浮,若是低谷里,有親人拉一把,那是多麼幸運的事情啊。
有的親人,恰好相反,看到你落難了,馬上就擺出了「老死不相往來」的姿態,表示和你斷交。
作家亦舒說過:「是有這種人的!獨怕別人沾他的光,知識分子勢利起來,確是又厲害了三分。」
我還小的時候,常常去舅舅家做客。
舅舅家有十幾畝果園,還有客船,什麼都不愁。
舅舅信誓旦旦地說:「你啊,長大了,有需要幫忙的時候,說一聲。」
我中專畢業后,去了南方打工,然后回到家鄉,學了駕駛技術。本想,能買一台小貨車,養活自己。
不得已,我找舅舅借錢,舅舅臉色一變,說:「你在城里混,能行嗎?還借錢,算了吧。
」一句嘲諷的話,讓我的心情跌入低谷。更現實的是,我去舅舅家,還花了十多元車費,提了一些水果。這不是讓我更窮了嗎?
接著,父母、姐姐都反對我的想法,認為能幫人打工,就最好不過了。
大家都知道,幫人打工,就不要投資,不存在借錢這回事了。關于打工的出路,收入,就沒有人考慮了。
誰都認為,我要做的事情,肯定是虧得血本無歸。
人窮了,就被貼上了「志短」的標簽。幫你的想法,就沒有了。
你遇到麻煩了,親人也避之不及,就怕自己的麻煩,也連累他們。
在網上,看到一個叫王梓淇的女人,家鄉在山西省太原市尖草坪區。
她從小就被查出有[兩.性]畸形,不男不女的樣子,被身邊人嘲諷。長大后,她有十年沒有回家,因為父母都把她拉黑了。
三十多歲的她,盼望過正常人的生活,但是卻湊不齊手術費。
親人不幫親人,比外人不幫忙,更令人寒心。若你生活在這樣的家庭,還有什麼奔頭呢?
02
富在深山有遠親:當你富有時,斗米養親。
蘇軾的一生,多次被貶,并且每次越走越遠,生活越來越難。
蘇轍跌入低谷之后,低調做人,慢慢崛起,後來還回到京城,做了大官。
令人欣慰的是,兄弟倆都沒有頹廢,而是保持了積極向上的姿態。
有一天,兩兄弟在蒼州和梧州之間的一個小地方相逢。因為地方很偏僻,無法喝幾杯,只能去路邊的小店吃面。
面條的味道,難以下咽,彼此打趣,津津有味。
蘇軾在海南,遇到了好吃的牡蠣等,寫信告訴弟弟,分享美食的做法。
當蘇軾寫文的名氣越來越大的時候,卻交代兒子,請蘇轍為其寫墓志銘。
人在變好的時候,仍舊有親人相伴,還能彼此幫忙,這就是「眾人拾柴」的格局。
當你發現,自己變富了,但是親人卻開始算計你,悲哀就來了。
「窮兄弟,明算賬;兄弟不共財,共財斷往來」,這樣的俗語,給了我們交往的規則,也讓人很無奈。
總有親人,和你共財,但是一次次占有你的財富,并沒有打算分配。就是借錢了,也不會還給你。
你要是去催債,親人給你一句話:「你那麼有錢,就差我手里這點錢嗎?」
你要是不借錢給親人,親人也會丟給你一句話:「你那麼有錢,就那麼小氣?」
迫于父母的壓力,或者礙于情面,你一次次供養親人,但是卻養出了白眼狼。你的大方,到底是一文不值。
若是你非得拉著所有的親人,一起發財致富,你就會氣喘吁吁,并且拉不動,還會把自己拉垮。
好吃懶做的親人、算計人的親人、成事不足敗事有余的親人......都會成為坑害你的人。
03
古人說:「一身能勤能敬,雖愚人亦有賢智風味。」
做人,勤快工作,尊敬親人,也就是賢惠的體現了。
我們按照常理去生活,但是親人卻見利忘義,吃虧的人,就是「我們」。
人最重要的是,認清自己的本事,也看清親人的真面目,別一概而論。
家,是一個平台,但是平台不一定是起飛的地方,還可能是一片沼澤。
只有擺脫原生家庭的依賴,讓自己獨自走路,有獨擋一面底氣,才能立于不敗之地。
對待親人,你敬我一尺,我回敬你一丈。